黄精林下种植管理规范
黄精生林下、灌丛或山坡阴处,海拔450-2100m,年均气温为15-25℃,降水量为1000-2200mm的低山丘陵地带。
选择土层深厚、肥沃、排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,种植地坡度≤45°,坡向为东坡或北坡,远离污染源、郁闭度0.2-0.7的针阔混交林。
宜选择土层深厚,排水良好的杉林地,郁闭度0.2-0.7,种植地坡度≤45°,坡向为东坡或北坡的杉木林下种植。宜采用免耕松土挖穴种植。
宜选择土层深厚,疏松透气,排水良好,郁闭度0.2-0.7,种植地坡度≤45°,坡向为东坡或北坡的毛竹林地,采用林下免耕松土挖穴种植。
0.2-0.7,种植地坡度≤45°,坡向为东坡或北坡。采用行间挖穴种植。
黄精繁殖分种子繁殖和块茎繁殖两种。生产上一般采用块茎繁殖,种茎应完整、大小均匀、无病虫害且具有健壮萌芽为宜。
11-12月施用腐熟农家肥1000-1200kg/亩,对土壤进行深翻 15cm,整平耙细。按照畦高 25 cm,宽100cm,沟间距宽 30cm做畦,长度视地块而定,浇足底墒水。
种植前将种茎切成段,每段种茎带芽1-2个,切口用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溶液(1:800)浸泡45分钟;或在切口上蘸上草木灰浆后晾干再进行种植。
一般于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或秋季10-11月选择晴天进行种植。前茬作物避免种植百合科及茄科作物。每个种茎鲜重以30-60g为宜,每亩用种量一般为60-120kg,林下种植密度一般为2000株/亩,沿厢面按株距20-35 cm,行距30-40cm进行开沟,沟深7-10cm,将多黄精的芽向上放置,将沟覆平或略高于床面,浇透水。
黄精病虫害防治应坚持“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为主,化学药剂防治为辅”的原则,若必须施药防治,应早治早预防。黄精的病害主要有叶斑病、黑斑病;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、蛴螬,蚜虫等。
症状:主要危害叶片,发病初期由基部叶开始,叶面上生褪色斑点。后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大小1cm左右,中间淡白色,边缘褐色,靠近健康组织处有明显黄晕。病情严重时,多个病斑结合引起叶枯死,并可逐渐向上蔓延,最后全株叶片枯死脱落。
发病规律:该病一般于6月初在冬季未死亡的植株叶上出现新病斑。然后于7月初转移到当年萌发出的新植株基部叶上始发,并逐渐上移,到7月底发病已较严重,出现整株枯死的现象,8-9月发病达到顶峰。10月发病植株上又有零星病斑出现,11月上旬此病普遍发生且病症严重。
防治方法:选用无病、健壮的种茎进行种植;加强林间管理,收获时清园;平衡水肥,适时做好松土除草工作;发病期可采用80%多·福·锌可湿性粉剂700-800倍液喷雾防治,每7-10天喷1次,连喷2-3 次。
症状:发病初期叶尖部出现黄褐色病斑,随着病斑蔓延扩散,病斑变深成黑褐色,最后整个叶片枯死发黑,悬挂于茎秆上不脱落。
发病规律:5月底该病开始在老植株叶上发生。7月初在新生植株上出现,7-8 月该病发生较严重。因黑斑病是从顶部向下蔓延,但蔓延速度较慢,到7月底时发病程度较叶斑病轻。该病还可危害果实,在幼果上形成褐色圆形病斑。
防治方法:选用无病、健壮的种茎进行种植;收获时清园,消灭病残体;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喷0.3%四霉素水剂800-1000倍液或 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,每 7-10 天 1 次,连续喷施数次。
危害特点:主要危害多花黄精的心叶或者嫩芽,切断幼苗近地面的根茎部,使整株死亡,造成缺苗断垄,严重影响产量
防治方法:可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。根据地老虎幼虫在1-3龄期抗药性差和暴露在地面上的特点,可使用200g/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液或23%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7000-8000倍液,每7-10天1次,连续喷施2次,2亿孢子1g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颗粒剂4-6 kg亩穴施或沟施,3%辛硫磷颗粒剂5-8 kg/亩沟施。
黄精根茎繁殖周期一般为3年以上。春、秋两季采收均可,以秋末冬初采收的根状茎肥壮饱满,质量最佳。一般宜在多云无雨或者无霜的阴天采收。
现阶段,黄精质量检测主要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20年版一部)标准执行。水分不得过 18.0%。总灰分不得过4.0%。铅不得过5mg/kg;镉不得过1mg/kg;砷不得过2mg/kg;汞不得过0.2 mg/kg;铜不得过 20mg/kg。浸出物不得少于45.0%,本品按干燥品计算,含黄精多糖以无水葡萄糖(C,H)计,不得少于 7.0%。